一、引言
自2022年以来,面对通胀高企与强劲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挑战,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以下简称“美联储”)开启了连续多次加息周期,并于近期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5.00%-5.25%,以应对潜在的经济过热和长期通货膨胀风险。这一系列货币政策调整不仅对美国内部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也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冲击与挑战。本文旨在探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应对策。
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近期加息背景
近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全球供应链中断及乌克兰危机导致能源和食品价格暴涨的双重夹击下,美国通胀水平持续走高。自2022年初起,美国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已连续多月超过5%,并多次突破6%这一重要心理关口;截至2023年4月,该指标维持在5.3%的高位,并继续高于美联储设定的目标值2%。同时,在就业市场方面,美国失业率降至3.7%,创下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低纪录;工资增速显著上升,劳动生产效率提升明显。因此,鉴于经济过热风险加剧及通胀水平超预期上行的压力,为抑制总需求并降低长期通货膨胀预期,美联储自2022年3月起开始连续加息周期。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包括公开市场操作、调整贴现率以及回购协议等。具体到本次加息周期中,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从2022年初的0-0.25%上调至目前的5.00%-5.25%,并且在缩表计划下逐步减少资产负债表规模。
三、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加息对中国经济影响分析
(一)汇率变动与资本流动
美联储持续收紧货币政策导致美元指数走强,进而施压人民币贬值压力。2023年1-6月期间,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从6.75升至约7.20附近,升值幅度达到近7%;同期离岸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则出现更大幅度的波动,最低触及7.30以上水平。此外,中美利差倒挂加剧促使资金加速流出中国资本市场,并加大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降至31548亿美元左右,较年初减少约1972亿美元;同时境内市场净流出规模也创下近一年来新高。
(二)信贷成本上升与债务负担
美联储加息导致中美利差进一步缩窄甚至出现倒挂现象。中国金融机构美元负债端成本增加,而贷款利率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从而压缩了银行利润空间并提高了居民部门及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借贷成本。2023年以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均值分别较年初上行约28BP与42BP;同时部分金融机构因负债端成本上升而被迫调升贷款利率,进一步推高了社会融资总成本。
(三)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美联储政策调整导致中美利差倒挂程度加深以及美元指数走强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中国国际收支格局面临诸多不利变化。具体表现为经常账户顺差规模收窄甚至出现逆差;而资本与金融项目则可能因外资流出压力加大而导致国际储备资产减少,进而拖累中国外汇储备余额。2023年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为4956.7亿美元,同比增长1%;但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净流入规模仅为832.8亿美元左右,同比下降约62.5%,其中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分项均呈现较大流出态势。
(四)资产价格波动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加息使中美两国国债收益率利差显著收窄或倒挂;同时美元升值预期亦导致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下降。在此背景下我国股票、债券等主要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加剧,投资者信心受到一定打击。2023年上半年A股市场三大指数均有所回落:上证综指累计跌幅为4.17%;深圳成指与创业板指分别下跌了8.65%和9.71%;而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呈现平坦化走势,长端利率下行幅度显著小于短端。此外,在汇率贬值预期下境内机构投资者亦面临较大资本外流压力,部分资金选择通过沪港通、深港通等渠道流出境外市场。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
面对美联储加息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需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宏观经济稳定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1. 灵活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的定价方式,并根据国际收支平衡状况适时干预市场预期;同时通过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来防范热钱投机炒作风险。
2.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密切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及全球金融市场动态,提前做好预案并根据需要采取逆周期调节措施以稳定房地产、制造业等关键领域投资增速和就业水平;此外还需加强对地方债务违约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严控政府隐性债务增长。
3. 优化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并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群等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国际竞争力;同时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并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渠道。
五、结论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加息不仅对美国国内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因此中国政府需密切关注相关因素变动趋势及时调整自身政策措施以确保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