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全球经济格局加速重构,国际金融体系也在不断演变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金融强国”战略,旨在构建更加开放、高效、稳健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国际竞争力提升。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金融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及其在深化改革开放与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具体举措。
二、金融开放和跨境合作
1. 扩大外资准入
近年来,中国政府持续扩大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2018年4月,中国宣布了一系列扩大银行业、证券业等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包括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人身险公司的外资股比限制,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境内设立独资或合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2020年7月3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取消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的额度限制;随后于2021年6月11日取消了QDLP试点资格审批及投资范围限制。此外,中国还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金融市场,如降低外资银行在华设立分行或子行门槛、简化申请流程等。
2. 加强国际合作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建设,在G20框架下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改革;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并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双边或多边金融合作项目。2016年3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投行正式开业运营,目前已成为拥有87个成员国的世界性多边开发机构之一,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三、金融科技与创新
金融科技作为新兴业态正深刻改变着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和资源配置效率。为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利用新技术改进业务流程和服务体验。2017年8月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在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强调加强监管协调机制建设;2020年4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支持信用服务机构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预警和评估等增值服务。此外,央行还启动数字货币研究项目,并于2019年底在深圳、苏州等地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工作;202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第十一届亚欧首脑会议上表示,中国计划2020年年底前正式推出数字人民币。当前中国正在稳步推进数字货币的研发和应用落地。
四、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血脉,其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效益和社会财富积累水平。为此,中国政府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原则,通过多种方式引导资金流向更需要的地方。
1. 推动直接融资市场发展
近年来,中国证监会不断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体系,努力打造更加公平、透明的投融资环境。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板,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注册制试点改革;2020年3月1日起实施的新证券法明确取消了证券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要求,并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由原来的核准制改为注册制。
2. 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成本高问题,监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例如:2018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2019年底出台的新版《中小企业促进法》新增设立“财政支持”一章,要求各级政府通过多种途径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
3. 强化金融风险防范
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有效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中国政府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构建以中央银行为主导、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同时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提高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正逐步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且充满活力的金融政策体系,在深化改革开放与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面对全球化新挑战和高质量发展需求,还需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局;同时应继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复苏与发展繁荣。